连续失败创业者,请问你,是什么垃圾?

老王创业日记 - 创业者复盘   |   2019-09-11 全文4270字 7图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老王创业日记

第268篇

上个月连续出差两周,从长沙到广州、深圳再到上海、苏州、南京,月底回到北京,总算是赶上8.30的【开饭日】,走这一圈的效率比在北京高些,见到几十位新的创业者,还有几位多年没联系的老朋友。

回到北京之后,节奏总算是可控的,但也没时间更新日记,直到现在。

出差的两周节奏非常快,倒也颇有几件值得记录的小事。


首先是我在广州见过的两个90后,都是很值得关注的年轻人。

一位是去年创业失败后,加入了一家影视动画公司,是我跟海荣一起吃饭的时候他给引荐来的,小朋友非常有意思,行业经历也算是很丰富的,吃完饭,我说,以后你再创业的时候一定记得先来找我哈!

另一位也是从一家北京的创业公司中出来南下广州的,93年的小女生,当年在北京那家我投过的公司里还是个实习生,到现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已经成长为一家细分场景下的C轮公司的中坚力量,可以自己带30多人团队打硬仗了。我跟她讲,现在她这家公司有机会做到100亿美金市值,所以建议她再安心锻炼几年,按这个节奏,不到30岁,她就妥妥的是一个大公司高管。我希望将来她出来再创业的时候我还能帮上一点忙。


在深圳,我们办了一场【路演360】,之后的一个中午,我特意攒了一个饭局,把帮里几位年轻的小伙伴拉上一起聊了聊电子烟,而晚上参加的另一场麦刚的饭局,也有他投的做电子烟的项目,所以,那天我吸的烟量实在有点儿过了。。。。。。

电子烟这个行业,我估计很快要出问题,虽然我对这个行业的长期趋势还是非常非常非常看好,但你们看看下面我画的这张图就明白了,现在真的有问题。

这就是行业现状,VC们砸了大把银子进来,投给创业公司,希望能砸出一代新的消费品牌。但这些钱主要就是拿去跟上游的工厂买产能,再转头跟下游的渠道去买用户,这样肯定是持续不了多久的,长此下去,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供货成本也越来越高,那这个行业到底是赚谁的钱呢?

toB?toC?toVC?

眼看着,又有一大票投资人要受伤了。


8月的最后一周,我到了上海,这次住在浦东,因为约了【Ping++】的创始人金亦冶。

认识小金是因为他发的一篇在朋友圈刷屏的文章《在赢之前,你要先学会输几次》,我在下面留言说,这是我很久以来看到的唯一的一篇可以说是100%认同的由创业者所写的文章。

因为看到他这篇文章中提到了朱啸虎,我以为【Ping++】是金沙江投的,就去找朱老板,跟他要金亦冶的微信,不过很尬的是,朱老板说他们不是【Ping++】的股东,但他有金亦冶的微信,所以就顺手推给我了。

我加了金亦冶的微信,然后到上海的当天晚上就在他家附近跟他喝了个茶,聊了三个多小时我们才打道回府,自然,这三个小时是一见如故的海聊。

隔了一天,到周二的上午,我又去了【Ping++】的办公室,给金亦冶和他的核心高管团队讲了我的【18个月创业周期论】,这应该是我第三次给一个团队的核心管理层讲这套方法论。

金亦冶是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年轻人,他很快就掌握了我这套方法论来为他们的前五年创业历程做复盘了。

从节奏上说,【Ping++】已经迭代进入了第四个18个月,尽管中间也有各种弯路绕过,但现在我看到的是一个非常有钱途的团队,应该还是处于爆发前的一个持续积累阶段。

或许小金同学自己也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我见过的团队确实可以说是海量的了,所以我有机会把我见过的创业者进行横向对比,我觉得金亦冶作为一个初次创业者,在他未来的几年中,是配得上十位数身价的。

这次上海之行,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跟小金同学结了个缘,顺便完成了我的一周任务——我之前在《500天见100人,连接1000亿价值,我的18个月小目标》这篇日记中提过要每周见一个身家上亿可调动10亿级资源的人,金亦冶可以算一个。

跟【Ping++】团队的沟通,还让我有一个额外的收获——之前我在爱尔兰旅行的时候一直在思考,面向A~B轮阶段、50~500人团队规模的创业型组织,我们【投缘帮】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来帮到他们?

在【Ping++】这里我找到了答案,接下来我们将尝试以一个外部合伙人的角色来赋能创业团队,只不过针对这个已经不能算是初创期的阶段,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帮助创始人成长,更要考虑去为其核心高管团队的成长寻找路径、工具和方法论。

在上海,我还跟【蚂蚁HR】的黎阳谈了这个想法,他也觉得这是值得探索的业务新方向,作为我五年前在种子轮投的项目,黎阳当然也愿意做我们的第一批小白鼠。


这一次从上海去了苏州,住了一个晚上,又去了南京,然后回到北京。其中在苏州见了一直网上聊的大连理工的师弟严尚虎,他做的是一个工业互联网项目,核心业务名叫【快加工】,这个正好跟我们现在推进的【快上线】、【快融资】、【快报道】等一系列业务是同样的命名方式。

我就很好奇他是做什么的,这次终于get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事情了——目标市场比较大,只是现在还处于非常苦逼的阶段,但我这个师弟是个非常有韧性的汉子,所以我决定要参与一下这个事情,争取帮他做成上百亿级别的业务,所以那天就邀请他下周四9.19先来北京听我讲《18个月创业周期论》,还想请他跟我们一起去大草原徒步36公里

以前在我的认知中,苏州真的是个小地方,你想,连个机场都没有,火车站也不大。。。。。。这次就颠覆了认知,我才知道,苏州居然有1000万人???!!!

提到苏州的创业公司,之前也似乎没什么太有名的,除了同程网——我在他们上市前也拜访过,还给创始人老吴和他的投资团队讲过《18个月创业周期论》,虽然在我这套理论体系看来,长跑十多年的同程算是一个绝对的慢公司——其他还有一些不错的项目,但可能因为离上海太近的原因,被大上海的光环掩盖住了?感觉苏州一直没有出现那种跑到行业头部的创业企业。

现在我觉得是时候要多关注一下苏州的产业环境了,尤其是在随后去了南京,感觉南京的经济活力可能还真不如苏州了,虽然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也自有其厚重的历史积淀。

在南京见到了老朋友叶逸飞,他在看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升级改造,并且他自己也是多年的连续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很自然的,我也邀请他来加入【净衣派】。他建议我多去南京搞搞活动,这个我觉得真有必要,以后我打算把【路演360】在南京落地的事情就委托给叶老板。


流水账先写到这,下面讲【复盘】

说起给创业者做复盘,这是我已经做了十多年的事情,直到今年上半年,我总结出那个基于五行的公式——《创业组织的五行生克:【我-事-友-钱-人】=【土-木-火-金-水】》——终于可以用一个相对标准的量化模型来为商业组织的价值做定位了,我建议大家都去理解一下我前面提到的这套方法论,我把这套定位法与我之前总结的《18个月创业周期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针对创业企业及创业者的时空定位复盘法则

在8.30的第8期【开饭日】上,我给到场的几十位兄弟姐妹讲了最新版《18个月创业周期论》,结合【我-事-友-钱-人】的五行分析法,解构了我对一个创业项目按百分制来打分的算法:五行中的每一个象限都按5分制来计分,得出总分的运算为【我×(事+友+钱+人)】,如果每个象限都是满分5分的话,则得分正好为5×(5+5+5+5)=100分。
上述的公式里,很显然,关于自我认知的属性的【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其他用来描述业务、品牌、资金和团队的四个象限【事、友、钱、人】之间是简单的加和关系,最终是把这四个加在一起构成另一个因子,与之前的【我】相乘,才得到对一个创业项目整体的评价。所以,【我】这个因子对整体结果的影响是个倍增变量,如果这个数值太低(也就是创始人认知能力太低)的话,整个创业公司的价值都不会太高。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账面上有不少钱(金),业务数据(木)也不差的公司,但估值就是上不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核心团队尤其是创始人自身的认知水平(土)不够。

所谓投资就是投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本质上来说,投资人并不是去买一个业务的股权,而是要去找到一个能不断迭代升级最终成长为优秀企业家的苗子,把钱投给他,赌这个人的身价会不断上涨,通过绑定创始人及创始团队的身家(股权投资)来利用时间给出的复利而收获回报。

投资圈默认的一个共识就是大家更愿意投资那些已经交过学费连续创业者!原因就是这样的创业者一般来说可能会具备比初次创业者更丰富的认知。

但基于我在十多年中看到的几万个创业者的画像来说,绝大多数的所谓连续创业者,最终也只是连续失败者而已,原因无他,这些人从来就没学会复盘

这次出差的头几天我在广州的时候约了几位待定入帮的创业者在星巴克坐了坐,我问他们,如果我把王兴当下的综合分数定为100分,你们觉得自己现在是多少分?结果这几位兄弟普遍认为自己能有60分左右。。。。。。

我只能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按我上面那个公式【我×(事+友+钱+人)】来看,至少大家的认知水平其实还是近乎于0的,总之那个因子是不到1的,更别说业务也都刚刚起步,人脉和品牌的建设几乎没有开始,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总体算下来我看是连1分都不到,为什么会自认为能到60分呢?

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这几乎是所有人的问题。

其实,以我那个打分公式来说,王兴也早就超越100分,现在应该至少是500分了吧。

我是简单粗暴的把这个分值进一步具象化了,那就是1分=1个亿,这样算的话呢,在【土-木-火-金-水】的五个象限上都得到5分的项目,就是价值100亿的公司,考虑到其中投资人会有一定的占股比例,那么团队的总身价也就是在10亿美金一个独角兽的水平。

这样看下来,一个很悲剧的真相就浮出水面了,绝大多数创业项目直到最后失败都未必能把公司做到1亿估值以上——这个估值在今天也就是A轮水平的起步阶段——所以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创业者其实是连1分都拿不到的。

1亿估值不到的企业,放在全球任何一个二级市场,都可以叫垃圾股了吧。

作为一个早期创业者,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觉悟,那就是在极大概率上我们其实都不过是资本眼中的垃圾,而已!

幸运的是,已经是9102年了,垃圾都分类了,如果我们能学会复盘,至少还有被回收变废为宝的机会,别忘了当年的王兴也是连续做了N年的垃圾股之后才熬出一个超级独角兽的。

不会复盘的创业者肯定不是可回收垃圾!

我拿着计算器算了半天,发现我们现在差不多有将近2分的水平(公式为2×(0.5+0.1+0.1+0.2)=1.8),虽然也还是个垃圾股,总算是突破1分大关了。。。。。。我们用了三年多,才从0到1,创业真TMD维艰!

以后不要再跟我说什么连续创业者,我就想问一句,你,是什么垃圾?



下周五,跟老王去草原走走?

去草原之前,我在总舵还要先讲一下午的课。

下周二,熊哥也要讲。



把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把~

老王创业日记

自2002年以来,老王累计面基20000+创始人,至今保持每天与3~5位创业者 见面聊天的习惯。从2016年开始启动【投缘帮】,请扫码后留言,与老王沟通。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作者介绍

王翌

现任缘创派CEO,投缘帮创办人。

奇虎360投资部创办人。前IT圈知名记者,深入观察早期互联网生态的建立过程;面基过两万名创业者,作为专家顾问扶持数家创业公司/团队的成长,数千名创业者得到其直接帮助。 投资项目:快用苹果助手、PP助手、微播易、多听FM、安卓壁纸、极客公园、刷机精灵、生日管家、蚂蚁HR等。